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
馬來西亞設有個「第二家園」計劃,俗犒MM2H(Malaysia My Second Home programme),容許外國人以長達10年居留簽證居住在馬來西亞,不過Andrew特別提醒有意申請人士一句:「這不是移民計劃!這計劃只是申請可長期居留的身份。」
申請資格
根據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官網,只要是馬來西亞的承認的國家的公民都可以申請。申請者能夠攜帶配偶、60歲以上的父母和21歲以下的未婚孩子一起前往馬來西亞居住。
此計劃列明申請人的財務需求,以證明自己擁有足夠維持生活的財政能力,而申請獲批後申請人又必須符合額外的財政條件。計劃會將申請人分成兩組,並以「50歲以上」及「50歲以下」作分界線,申請要求各有不同。為方便年輕的打工仔作參考,本文只輯錄50歲以下(即18至49歲)申請此計劃的的財務需求。
財務需求
申請時,申請人必須證明擁有至少500,000令吉(約94萬港元)的流動資產,及每月10,000令吉(約19,000港元)的海外收入(即在馬來西亞以外的收入)。申請獲批時,申請人必須開設300,000(約56萬港元)令吉的定期存款戶口;一年後,可提取150,000令吉(約28萬港元)作買房買車之用,及子女在當地的教育、醫療開支。由第二年至終止參與計劃為止,必與保存至少150,000令吉(約28萬港元)。
此外,申論人還必須提交體檢報告、為自己和家人購買當地認可的醫療保險及繳交保證金。
獲批後,申請人可在馬來西亞逗留10年,無限制出入境。配偶、年齡21歲以下的未婚孩子及60歲以上的父母可以一起居住。孩子可以享受當地的教育待遇,成人在投資、買房、買樓、做生意都會享有稅務優惠,而且簽證可無限期續簽。
注意:申請者無法工作!
然而,申請「第二家園計劃」人士,是無法於當地受僱工作的。「這其實和泰國退休簽證一樣,只能住不能工作,而且移居者未必享有當地的國民福利。」
據「第二家園計劃」的官方網頁表示,如申請人有意投入職場,便得符合以下條件:
1. 50歲或以上的申請者,能申請每周20小時的兼職工作;
2. 擁有專業技能的人士,可向移民局申請特許工作證;
3. 未符合上述兩個條件人士,可以在當地藉開設公司工作。
由此可見,此計劃會較適合有意退休人士或以創業/投資方式經營事業人士申請,仍有意在職場拼搏的打工仔,在申請前應考慮這方面的限制。
移居實際注意事項
話需如此,但有意移居大馬的香港人仍以退休一族為主。申請移居馬來西亞的香港人其實不算多,而且大多都是50歲或以上,有退休打算或已退休人士,「他們都因嚮往當地較低的物價指數及悠閒平靜的生活而決定移居當地」。
那麼,實際搬到當地有甚麼注意事項呢?語言方面,雖然官方語言是馬來語,但大城市如吉隆坡和檳城都居住了大量華人,「廣東話、普通話都常用,對港人來說問題不大」;同時,當地中餐館的數量甚多,飲食的適應問題不大,不過在子女教育、醫療和資金三方面,有意移居者要特別留心。
「想讓子女到當地讀書的人,一定要選擇大城市和質素較佳的國際學校。醫療方面,由於持MM2H簽證者無法享受當地的國民福利,所以香港人必須記得購買當地保險公司提供的醫療保險。這是很多申請人士經常忘記的。」
最後,資金方面,儘管理論上有94萬港元就可移民當地,但張家禧指出,實際上要六、七百萬港元才足夠應付十年的移居生活。「由於持簽證者無法於當地工作或創業的,香港人必須靠自己的儲蓄支撐當地生活,加上去到那邊要買樓、醫療和衣食住行等開支,要過上不差的生活,六、七百萬的流動資金是很基本的了。」
以下為申請人申請時的財務需求,及獲批申請時須符合的條件:
馬來西亞料理或馬來西亞菜(馬來語:Masakan Malaysia),是馬來西亞的鄉土料理,以其風味獨特而且多元化聞名於世。主要從馬來系各原住民部落、中國系移民、印度系移民、阿拉伯人等族群各異的獨自料理演變而來,受到其他民族的食材與調理方法影響很多,是反映出馬來西亞多元種族文化的要素,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受著各地菜式影響的各種馬來菜式。
馬來西亞料理是以米或麵條作主食,通常以不同風味烹調的肉或魚作主菜,再配上蒸熟的蔬菜伴碟。而主菜食物多會蘸上醬料食用。總體來看馬來西亞人喜歡吃辣的食物,其辣味主要是辣椒中的香辣,辣度相比泰國的更辣。
雖然馬來西亞是一個穆斯林占60%人口的穆斯林居多國家,但政府允許豬肉、螃蟹和酒精類飲料等非清真食品在各大超級市場或菜市場等售賣。
華人佔馬來西亞人口的24%,中國菜和原有馬來人的料理相融合,演化為匯聚了二者精髓的娘惹菜,成為馬來西亞料理的主要形式,而後又與其他烹飪形式相互影響。
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將一部份香辛料,如辣椒、檸檬草、薑、咖喱葉和孜然等引入馬來西亞,受其烹飪方法的影響,部份馬來料理衍生成以蒸、煮和炒為主的濃味菜式。
馬來亞北部菜系和泰國菜味道比較接近,酸辣為主,多用名為Assam的香料。馬來亞南部菜系類似新加坡口味,偏甜偏重。東馬沙巴菜則是清淡濃味兼有的馬來華人菜式,同時糅合進椰香味重的娘惹菜特色。
馬來西亞人以米飯、米粉及麵條為主食。馬來人使用的米飯多數以椰奶蒸熟,俗稱『椰漿飯』;印度人則偏向食用印度香飯;華人則偏向糙米或以雞油和浸雞水烹煮的米飯(通常是指雞飯)。
麵條則有米粉、粗面、河粉等為主。
邦咯島的漁獲
家禽通常以雞、牛、羊、魚、蝦及其他海鮮類為主。馬來人因信奉伊斯蘭教而無法使用豬肉及豬製品;多數印度人及部分華人也是因為宗教問題(前者為信奉興都教;後者通常信奉佛教和中國民間信仰)而無法進食牛肉及牛製品,但牛奶製品不受限。
馬來西亞人使用各種各樣的野菜,這裡無法一一敘述。但通常最普遍見到的野菜為蕹菜(空心菜)及小白菜
馬來西亞最著名的咖啡是怡保舊街場白咖啡,深受各界的喜愛。
白咖啡 白咖啡源自怡保舊街場。
由於馬來西亞位於熱帶地區,因此盛產香甜的水果,而且本地水果通常都有一定時間的季節,價格也因為季節關係有所變動,不過水果季節一旦結束就必須等到下一年的季節到來,價格也會提高許多
香蕉(pisang)
榴槤(durian) - 又被稱為「水果之王」。
番木瓜(betik)
西瓜(tembikai) - 外綠內紅或黃色,果肉鮮甜多汁,在炎熱的天氣成為了最佳的水果良伴
紅毛丹(rambutan) - 因外表有許多毛而擁有了Rambutan此名(Rambut是指毛)
山竹(manggis) - 又被稱為「水果皇后」。
荔枝(laici)
芒果(manga)
龍眼 (longan) - 野生的龍眼不常見,市面上所售賣的龍眼是已經加工並加入糖水的罐裝製品,通常在製作果凍或甜湯時會加入
楊桃(belimbing besi)
蛇皮果(salak)
哈密瓜 (glamour)嫵媚為最普遍的品種 火龍果 (buah naga) 番石榴 (jambu) 菠蘿蜜 (nangka) 蘆菇冷殺 (duku langsat) 蓮霧 (jambu air) 鳳梨 (nanas) 楊桃 (belimbing) 椰子 (coconut) 蘋果 (epal bakelalan)砂撈越
椰漿飯Nasi Lemak
羅惹Rojak
沙嗲Satay
亞參叻沙Asam Laksa
叻沙Laksa
米暹Mee Siam
西米糕Ambuyat
馬來烤雞Ayam Bakar
馬來炸雞Ayam Goreng
亞參魚Asam Pedas
馬來烤魚Ikan Bakar
馬來粽Ketupat
竹筒飯Lemang
仁當Rendang
搭岡飯Nasi Dagang
馬來炒飯Nasi Goreng
馬來炒麵Mee Goreng
爪哇麵Mee Rebus
烏蘭Ulam
亞雜Acar
馬來魚餅Kerepok
白咖啡 White Coffee
肉骨茶Bak Kut Teh
炒粿條Char Kuey Teow
海南雞飯Hainanese Chicken Rice
福建麵Hokkien Mee
福建炒麵Hokkien Fried Mee
板麵Pan Mee
芽菜雞Bean Sprouts Chicken
豬腸粉Chee Cheong Fun
魚頭米粉Fish Head Noodle
雞飯粒Chicken Rice Ball
瓦煲雞飯Claypot Chicken rice
咖椰吐司Kaya toast
五香滷肉Loh Bak
淋麵Lam Mee
蠔煎Oyster Omelette
雲吞麵Wonton Mee
釀豆腐Yong Tau Foo
七彩魚生Yusheng
豬肉粉Pork Noodle
三間莊豬肉丸粉Pork Ball Noodle
雞絲河粉Chicken Noodle
炒菜頭粿Fried Carrot Cake
客家麵Hakka Mee
沙嗲朱律Satay Celup
淥淥Lok Lok
薄餅Pohpiah
星洲炒米Singapore-style noodles
糯米雞Lo Mai Gai
滷麵Lor Mee
由於峇峇娘惹為華人與當地土著混血,因此在娘惹料理會受到馬來文化影響,多半都是以甜及辣為主
印度煎餅Roti Canai
蕉葉飯Banana Leaf Rice
印度香飯Nasi Biryani
咖哩魚頭Fish Head Curry
扁擔飯Nasi Kandar
印度蒸米粉Putu Mayam
蒸米漿糕Idli
印度餡料煎餅Murtabak
多賽Tosei
美極炒麵Maggi Goreng
常用的馬來西亞菜醬汁大致有以下5種:
亞參醬:以酸子皮、南薑、香茅、馬來辣椒等15種香料配成。多用來做肉類菜式。
娘惹醬:薑花、檸檬等20種香料配成,多用來做海鮮菜。
馬拉盞:蝦米用鐵鑊收小火炒足兩小時,去到幹身出香味再加入其他香料配成,多用來做主食的調味。
薄荷醬:薄荷葉、酸子皮水、薑花等配成,搭配海鮮、豆腐類菜式較多。
中華醬:乾貝,蛤蜊,姜,醬油和五香粉等配成,主要用來爆炒各種各樣的蔬菜如竹筍,番薯葉和空心菜等等。上海名廚LCC將此醬料發揚光大
娘惹糕Nyonya Kuih
紅龜粿Ang Kuh Kuih
哆哆Dodol
淡汶餅Tambun Biscuit
芙蓉燒包Seremban Siew Pau
咖椰角Kaya Puff
咖喱角Curry Puff
曼煎粿Apam Balik
馬來雞蛋糕Kuih Bahulu
烤木薯糕Bingka Ubi
水粿Chwee kueh
香餅Heong Peng
貢糖Kacang Tumbuk
蜂窩餅Kuih Loyang
粿加必Kuih Kapit
椰絲球Ondeh-ondeh
金杯Pie Tee
炸香蕉Pisang Goreng
雙色糯米糕Seri Muka
黃梨餅Pineapple Cake
阿榜糕Apom
達蘭糕Talam Kuih
面龜Mee Guu
福州光餅Gong Biang
千層糕 Kue Lapis
馬來西亞為多元種族國家,華巫印三大民族,再加上少數的土著民族,各族都有各自不同特色的種族文化,如宗教、語言、教育、風俗習慣、節慶等,促使馬來西亞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特色的國家。
種族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特色的國家,主要的民族是:佔大多數而且是回教徒的馬來人(59%),還有華人(32.1%)、印度人(8.2%)、及其他(0.7%),在沙巴和砂勞越的原住民如:卡達山 族、巴曹族、木如族、格拉比族、達雅族和依班等等,若再細分則整個人種超過70幾種。馬來人是馬來半島的較早住民,最早是由印尼移至馬來半島。華人移至馬來半島則較晚,主要是明朝及清朝兩代由中國大陸的廣東、福建及海南島移民至馬來西亞。
語言
包括馬來語、英語、華語、印語、其中以馬來語為馬來西亞之國語。 對華人而言──有閩南、閩北(福建),廣東話、客家話、潮州話、海南話。馬來人──Malay,或稱土著(原住民),原是從印尼而來。西馬中北邊較少,南部多些,最多是東馬。 印度人──「泰米爾」分成七、八種不同語言,錫克族,巴基斯坦人等。
宗教
馬來半島從二世紀至十四世紀,歷經七個王朝,大約有一千多年的時間,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十五世紀末,出現了由蘇門達臘印尼人所建的「麻六甲」王國,麻六甲王國的建立,對馬來半島之「馬來化」,具有相當的影響與歷史意義,除第一世創立王獨尊印度文化,採取印度化的體制與國號外,第二世王開始,因隨其婚姻關係而改信回教,尤其是在1446年時,第五世王定回教為國教,以「蘇丹」為王號,一切典章制度沿襲回教體制,出現馬來半島「回教化」的局面。雖然馬來西亞為一回教國,但它也確保其他民族的信仰自由。其他被接受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印度教、天主教、興都教和基督教等。馬來西亞境內的教堂、佛寺、廟宇及印度教廟堂相當多。
人民、節慶、體育和娛樂
有了這三大民族,四大宗教和許多原住民,馬來西亞的節慶自然多得不勝枚舉。主要的節日有:開齋節、華人新年、屠妖節和聖誕節。此外還有,印度人的大寶森節、華人的中秋節、沙巴和砂勞越的慶豐收節等等。馬來西亞人熱愛體育。足球是最流行的運動。此外還有網球、高爾夫球、壁球以及賽車。水上運動如滑浪和航海也漸受歡迎。馬來人的傳統遊戲如踢籐球,玩大陀螺和放風箏常引起廣眾的興趣。近來晨跑也漸成為一項熱門的運動。
教育
教育制度,初中生壓力很大,因此孩子在父母心中是寶貝,小六,中五,中六各有會考,及大學先修班。國民學校,獨立中學(大部分是華人)。80%的華人懂華語。馬來西亞大學(60%馬來人,20%華人,20%其他種族)有種族保障名額。馬來西亞所有的學校都採用統一的教學課程。這是為了要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都有認同感。從而促進國家的團結。國語是學校的教學媒介語。英語為必修的第二語文。馬來西亞的教育機關擁有廣泛的領域,包括中學、職業學校、多種工藝學校、師訓學院、工藝學院和大學。
藝術
每個社會都具有表現當時實際生活的傳統舞蹈與戲劇。馬來西亞也一樣,特別是自從獨立以來藝術再度復興。各種藝術已能更有深度的表現出各族文化的特色與精華。更多的馬來西亞藝人和藝術家正在從各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和背景中取材,以創造出主題新穎的舞蹈、戲劇、繪畫和彫刻等等。
飲食、衛生
多元種族的馬來西亞提供令人垂涎的各色美食──香辣的馬來菜餚,多姿多采的中國菜,刺激的南北印度餐,還有惹娘和葡萄牙食品。西餐到處都有,在大城市裡有著許多國際快餐館。許許多多的街邊小販售賣著應有盡有的小食例如:炸雞、炒麵、味香的沙爹(烤肉串)。熱帶水果如榴槤 (您如果不是喜歡它便是討厭它)、仁心果、山竹、紅毛丹、番石榴、西瓜、木瓜和香蕉。
一般而言,馬國的飲食衛生雖比台灣稍差一些,不過大致可以安心食用,但水須經煮沸後才可飲用。華人經營的小吃店相當多,價廉物美,美味可口,閩南語與華語均通用。
服裝
質輕混紡的衣料較合適該地的氣候,參觀高地地區須帶薄的羊毛衣,平常男性穿襯衫,正式場合須打領帶,女性參加晚宴須著長禮服。華人服裝較普遍,馬來人與印度人則以他們各自的服裝為日場所穿的。
特殊風俗習慣
馬來西亞為多元種族國家,其中馬來土著大多信奉回教,其風俗生活習慣與回教徒國家相似,惟並非十分嚴謹,華人社會與一般華人社會相似。一般而言之馬國因受英人長期統治並無特殊風俗習慣,多元化及國際化應屬其特徵,回教徒不吃豬肉,進馬來人房間或參加禮拜式時須脫鞋。
泰國是熱門的旅遊地點,若想去泰國長住,需先申請非移民簽證,延期續簽3年或以上,就可申請永久居留權。所有申請非移民簽證人士的護照或旅行證件有效期須不少於6個月,若申請一年簽證,則須有18個月的有效期,同時須提供於過去6個月內拍攝的照片。
要申請泰國永久居留權,就要先認識以下的非移民簽證方式:
一、工作及商務簽證(Non-Immigrant B)
工作及商務簽證的單次入境簽證有效期為3個月,而多次入境簽證有效期為3個月至1年不等,合資格的申請人可獲得額外的1年居留許可,申請人須前往移民局辦公室提出申請延長逗留期限 。
【工作簽證須知】
申請人須提供勞工部的批准信;
申請人須提供經授權的僱主簽名及蓋上公司 印章的僱傭合約,內容須說明僱用申請人的理由、工資、職位及資格;
若申請人之前曾在當地工作,須提供勞工部頒發的工作許可證副本;
申請人須提供教育記錄及先前僱主的推薦信副本,描述工作內容及受僱時間。
【商務簽證須知】
申請人須提供有關說明到訪泰國的目的或與泰國貿易夥伴通信的文件,如確認僱傭詳情的文件、商業登記、營業執照的信件等;
申請人須提供一家泰國貿易公司的邀請函。
如有意在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The Office of the Board of Investment,簡稱BOI)已註冊的企業下工作,或投資該企業,可申請簽證有效期為三個月的BOI簽證(Non-Immigrant IB),申請人須提供由僱主發出有關僱傭詳情文件及BOI的信件。如申請人想延長逗留期限,須向移民局辦公室提出延期申請。
持有普通護照人士,如到訪泰國目的是以下其中一個原因,則可申請非移民類F簽證(Non-Immigrant F):
與泰國政府,外交使團或國際組織合作
參加泰國代理機構會議,或參加泰國政府組織的活動
屬於駐泰國外交官員或官員的家庭或供養者
申請人須提供來自相關機構認證訪問目的信件,如泰國當局、大使館、總領事館、國際組織等,合資格的申請人可獲得額外的1年居留許可,申請人須前往移民局辦公室提出申請延長逗留期限。
二、學生簽證(Non-Immigrant ED Visa)
學生簽證的單次入境簽證有效期為3個月,合資格的申請人可獲得額外的1年居留許可,申請人須前往移民局辦公室提出申請延長逗留期限 。
申請在基礎教育水平(小學和中學)學習的學生簽證須知:
申請人須提供由授權人簽署的學校註冊文件、授權人的身份證或護照副本;
申請人須提供學校的註冊證及教育部的批准函。
申請在高等教育(大學和學院)學習的學生簽證須知:
申請人須提供由授權人簽署的學校註冊文件、授權人的身份證或護照副本;
申請人須提供大學的註冊證書及申請人的教育水平的學歷證書。
三、親屬簽證(Non-Immigrant O)
持有普通護照人士如希望與泰國籍家人同住,可申請親屬簽證,簽證有效期為3個月,如申請人想延長逗留期限,須向移民局辦公室提出延期申請。申請人須是泰國國民的直系親屬,包括配偶、子女或父母;子女須為20歲以下,或合法領養的兒童;若申請人為泰籍人士之父母,如子女未滿20歲,則申請人沒有年齡限制,但若子女已年滿20歲,申請人則須年滿50歲。
【簽證須知】
申請人須提供財務證據,如銀行對賬單,收入證明等;
申請人須提供與泰國家庭關係的證明,如結婚證書、泰籍配偶的身份證副本、子女出生證明或領養證明書、泰籍父母身份證副本、泰籍子女身份證副本等;
申請人須提供有關在泰國住宿及旅行預訂確認的文件。
四、養老簽證(Non-Immigrant O-A)
年滿50歲及以上的外籍申請人,可申請養老簽證,有效期為1年,每年可續簽,但不能就業,簽證持有人須在居住省的移民局辦公室提出延期申請。
【簽證須知】
申請人須提供財務證據:銀行擔保函和銀行對賬單副本,當中顯示金額不少於80萬泰銖(約20萬港元)的存款,或月收入不低於6.5萬泰銖(約1萬6千港元)的收入證明,或存款賬戶以及每月收入總計不少於8萬泰銖(約2萬港元);
申請人須提供無犯罪紀錄證明書,證明書有效期不得超過3個月,紀錄證明由公證機關、外交部或領事館作公證。
申請人須提供醫療證明,說明申請人沒有任何以下疾病,包括痲瘋病、結核病、象皮病、藥物成癮、第三期梅毒。有關醫療證明須在提交申請前不超過3個月簽發。
泰國不論在飲食、住屋、或消費方面,物價都比香港低,亦成為其中一個港人旅遊熱點,若想在泰國長期居住,便可留意以下長期居留的非移民簽證方式,持有有效非移民簽證連續3個年度或以上,便可申請泰國的永久居留權。
申請成為泰國的永久居民須符合下列條件:
在提交申請前,必須連續把非移民簽證延期續簽3個年度或以上才獲取資格;
持有多次往返非移民簽證持有者(Holders of multiple NON-Immigrant visas)不能申請;
須在提交申請的時,已屬非移民簽證的持有人;
須滿足以下其中一個類別:
投資類別:至少300萬至1000萬泰銖(約76萬港幣至253萬)的投資;
工作/商務類別;
家庭或個人的理由類別:在此類別中,須與已擁有居留許可證之泰國公民或外籍人士為親屬關係,如夫妻、父親或母親、或作為一個20歲以下的泰 國兒童的監護人;
專家/學術類別;
其他類別由泰國移民局確定。
若泰國永久居留的申請獲得批准,成功的申請人在獲得一本藍色的居住用書後,須在泰國註冊居住地,在收到居留證明後一周,便可在當地派出所申請外國人手冊(紅皮書),相當於泰國國民身份證,其後每年須再重新註冊,而在泰國連續10年獲得永久居民身份後,便可申請成為泰國入籍公民。
泰國菜,泛指泰國民族的飲食文化。泰國菜以酸、辣、鹹、甜、苦五味的平衡為特點。
泰國菜有五大菜系,分別為泰國中原菜、首都菜、泰國南部菜、蘭納菜與依善菜,反映泰國五方不同的地理和文化,而各地使用的食材往往跟鄰近國家的一樣。例如泰南菜,和馬來菜一樣多用椰奶、鮮黃薑,而泰東北菜則與寮國菜一樣善用青檸汁。此外,泰國現有的菜式,不少受到多年定居泰國的華裔影響,其中潮州菜的影響最為顯著,例如粥,貴刁(粿條),和海南雞飯等。
泰國菜多使用魚露和新鮮的香料,少用乾材。
泰國菜的特點,講究酸、辣、鹹、甜、苦五味的互相平衡,通常以鹹、酸、辣為主,而帶著一點甜,而苦味則隱隱約約在背後。首次嘗試泰國菜的人都會覺得味道很獨特,因為五味同一時候顯現在舌頭上,而且有很多調料是東南亞特有的。泰國菜用調料的特點,整體來說善用椰奶,九層塔,香茅,泰國青檸(又稱青檸菜),和辣椒。
泰國人的正餐是以米飯為主食(米飯可以是泰國香米,也可以是糯米),佐以一兩道泰式咖哩,一條魚或一些肉,一份湯,和一份沙拉。順序沒有甚麼講究。喝湯,對泰國人是配飯的一道菜,著名的有泰國的冬蔭功,分為清湯和加椰漿的濃湯。
由於泰國位於熱帶地區,氣候潮濕和炎熱,所以各種蔬菜和水果都極其豐富。北部有山河,南部地峽,兩邊有海,而中部田地肥沃,國家豐富的資源,可以在國民的飲食看得出。泰國菜色彩鮮艷,而名種出產都極為鮮味。
泰國人吃飯慣用右手,左手只能用來拿一些他們認為的不潔之物。泰國人吃飯不一定要喝湯。 不過少部份料理如泰式火鍋(泰文:สุกี้),泰國人會使用筷子和湯匙來做食用。
泰國一般的主食,就是泰國本土出產的茉莉香米。泰國中原土地肥沃,雨水充足,種稻米一年能收三至四次。
米飯為主食,佐菜可以有咖哩、炒菜、或其他菜色。求簡快的時候,佐菜可以放在飯前面。除了茉莉香米之外,泰國還有吃糯米的習慣。糯米是泰國東北部和寮國的日常主食。
泰國的麵條,用閩南通用的名,叫粿條(泰文:ก๋วยเตี๋ยว),上菜時通常單單一碟,例如泰式炒河粉(音:Pad Thai;泰文:ผัดไทย),或各種湯麵。由於華裔定居泰國多年,不少中國的菜色已經被泰國化,例如泰國船麵(泰文:ก๋วยเตี๋ยวเรือ;音:kway teow rua)。
南薑、酸子、香茅、青蔥﹑檸檬葉﹑九層塔、胡荽、紫蘇、薄荷葉等。
辣椒、咖哩、魚露、蝦醬、椰奶等。
泰國菜有五大菜系,各種菜系有不同特色。
泰國中原菜:泰國中部(不含首都圈),以阿瑜陀耶為中心,也是魚米之鄉,蔬菜水果茂盛。食料較新鮮,而調料通常較甜。名菜有:
椰奶湯(音:Tom kha gai;泰文:ต้มข่าไก่)
泰式紅咖哩(音:Gaeng Phet;泰文:แกงเผ็ด)
泰式綠咖哩(泰文:แกงเขียวหวาน)
金邊粉(音:Pad thai;泰文:ผัดไทย)
九層塔炒雞等。
泰國首都菜:泰國首都及周圍,所有料理受潮州菜及葡萄牙菜影響。名菜有:
高樓(音:Gao Law;泰文:เกาเหลา)
冬蔭功湯(泰國著名的酸辣湯)
紅火空心菜炒(音:Phat Pak Boong Fang Dang;泰文:ผัดผักบุ้งไฟแดง)
蚵仔煎(音:Aw Suan;泰文:ออส่วน)
肉丁(音:Ba-Teng;泰文:บะเต็ง)
粥(音:Joke;泰文:โจ๊ก)
醬油炒(音:Phat si-io;泰文:ผัดซีอิ๊ว)等。
泰國南部菜:泰國南部,兩邊為海,本地較多穆斯林。當地的特色,取鄰近馬來西亞菜多用的食料,如黃薑等。調味料較為濃,而有時候帶酸。著名菜式有:
蘭納菜:泰國北部,山區,深受緬甸菜的影響。名菜有:
依善菜:泰東北菜,和寮國菜相似,而米飯則愛吃糯米飯。名菜有:
青木瓜沙拉(音:Som tam;泰文:ส้มตำ)
生肉沙拉(音:larb;泰文:ลาบ)等,
泰東北菜也會採用各種昆蟲,而Mang Dah(泰文:แมงดา;英文:giant water bug)更是地道名菜。
泰國素沙拉
打拋豬飯
首都曼谷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在泰文里,曼谷具有「天使之城」的含義,但這只是簡稱,如將它的全稱譯為拉丁文,則一共有142個字母,是世界上名稱最長的首都。語言:主要以泰語及英語為主。
合十禮
泰國人見面時一般不握手,而是行合十禮,並互道一聲「薩瓦迪卡」(泰語音譯,意思為「安樂吉祥」)。合十的雙手舉得越高,表示對對方越尊重。 行禮時雙手合掌,十指併攏,置於胸前,手掌尖對鼻尖,微微低頭。晚輩見長輩時雙手舉至眼部,平輩相見舉到鼻部,長輩對晚輩還禮時至胸前。 地位較低或年紀較輕者應先行禮。當一方致意時,受禮者應還合十禮。泰國人告辭時也互致合十禮。現在泰國政府官員、知識分子見面時常握手問好。
日常禮儀
常為表友善和親近,不習慣稱呼其姓,而習慣稱呼其名。 泰國人頗有涵養,講究溫、良、恭、儉、讓,講話輕聲細語,舉止溫文爾雅。微笑之國。 泰國平民遇見王室成員或高僧,須行下 跪禮,而王室成員和高僧則不須還禮;行人從坐着的人身邊經過時,要略微躬身,以表示禮貌;用手抓食,長者在座,晚輩應坐地或蹲跪,頭的高度不可超過長者。
服飾禮儀
1、喜歡鮮艷的顏色。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日期。周一,黃色;周二,粉色;周三,綠色;周四,橙色;周五,淡藍色;周六,紫色;周日,紅色。
2、平時:穿襯衫、長褲、裙子;商務場合:深色的套裝或套裙;
3、無論去哪都不要讓鞋底露出,尤其不要把鞋底朝向對方。旅行最好自帶拖鞋。
餐飲禮儀
不喝熱茶和開水,而習慣在茶、水裏放冰塊,成為冰茶,冰水;喝果汁習慣加少許鹽。
口味:喜辛辣和鮮嫩之物,愛吃咖喱飯(它是用大米、魚肉、香料、椰醬及蔬菜等烹製而成的)和冬蔭功湯(酸辣湯);不喜歡過咸和過甜的事務,也不吃紅燒的菜餚。
主食:以米飯(糯米)為主食,麵食吃的不多,對水餃和湯麵也感興趣,樂於吃小蛋糕及干點心。
中餐:喜愛中國的川菜、粵菜、京菜、滬菜。
水酒:喜歡啤酒、葡萄酒;愛喝礦泉水、桔子水、橙汁、咖啡、可樂、牛奶等;尤其喜歡喝冰茶(紅茶)。
3、用餐時,泰國人習慣圍着小圓桌跪膝而坐,用手抓食,但現在有用叉子和勺子的。
習俗禁忌
泰國男子滿20歲後,都要出家一次,當3個月的僧侶,國王也不例外,否則會被人看不起。
頭部忌:隨便用手觸摸他人的頭部,被視為對他人的極大侮辱。即使對小孩表示親呢,也不要隨便撫摸頭部,以免給小孩帶來厄運。
左手忌:左手拿東西給別人是鄙視對方的行為。
門坎忌:到泰國朋友家中做客,進門時要小心跨過門坎,萬萬不可踩着人家的門坎。泰國人認為門坎下住着神靈,斷不可冒犯。
紅色忌:在泰國,人們用紅筆將死者的姓名寫在棺木上。因此,泰國人忌用紅筆簽名,認為紅色是不吉利的。
鶴、龜忌:鶴、龜的圖案在泰國是不受歡迎的,泰國人忌諱這兩種動物以及印有其形象的物品。鶴被視為「色情」鳥;龜則被視為男性「性」的象徵。
發怒忌:泰國人討厭在公共場所勃然大怒的人。在社交場所大發脾氣的人、常常會失去友誼; 在商務活動中容易發怒的人,往往會丟掉生意。
言語忌:不要任意評說國王和王室成員,不要非議佛教 。
數字忌:喜歡數字「9」,泰語裏的「9」是進步的意思。
示意動作:別隨意把你的腳指向任何東西,當地人向上伸出小指表示和好,大拇指朝下表示失敗,伸出彎曲的食指則表示死亡。
款待:對主人的家庭和住房表示感興趣。
饋贈:在一般情況下,小小的紀念品可作為禮物相贈,鮮花也是合宜的禮物。
交談 :應迴避有關政治、王族和宗教方面的話題,公然表示男女之間的愛戀之情會受到非議。
忌諱左手服務,認為左手不潔凈。不勾肩搭背,不從背後驚嚇別人。
進入寺廟要脫鞋,服裝應整齊、端莊,最好不要穿短褲。進入當地人家的客廳也要脫鞋。
女性避免碰觸僧侶,如奉獻財物,可請男士代勞,或直接放在桌上即可。
遇見僧侶要禮讓,佛像無論大小新舊皆應尊重。
泰國禁賭,即使在酒店房間也不能玩牌或打麻將。
泰國人喜愛紅、黃色,禁忌褐色。過去白色用於喪事,現在改為黑色。
習慣用顏色表示不同日期:星期日為紅色,星期一為黃色,星期二為粉紅色,星期三為綠色,星期四為橙色,星期五為淡藍色,星期六為紫紅色。
泰國的國旗由紅、白、藍三色構成。紅色代表民族和象徵各族人民的力量與獻身精神。白色代表宗教,象徵宗教的純潔。泰國是君主立憲國家,國王是至高無上的,藍色代表王室。藍色居中象徵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純潔的宗教之中。
佛教在泰國的地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任何褻瀆的行為均可能會遭受到拘禁,即使對於外國遊客也是同樣的。
泰國人民的禮儀都沿用佛教的禮儀,全國有26萬多和尚,一般每個20歲左右的男子都要當3個月的和尚,最短也要出家3天,才能取得成年人的資格,王族亦不例外。泰國有寺廟四萬多,佛塔10萬多,寺廟之多在東南亞首屈一指。